您好,欢迎访问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官方网站!

24小时服务热线:

96123
当前位置:首页 >> 发展历程
发展历程

未标题-3.jpg

1949年-1989年 署院初立 辉煌发展

1949年元月,淮阳专区行署卫生所成立,为淮阳县人民医院的 前身。同年六月,专署将淮阳专区卫生所、卫生科、卫生学校合并 成立淮阳专区人民医院。

医院成立初期,分分合合,历经辗转。1952年,淮阳专区并入商丘专区,更名为商丘专区第二人民医院;1954年,将商丘专区第 二人民医院更名为淮阳县人民医院,且将淮阳县卫生院并入;1968  年,县人民医院、妇幼保健院、县医药公司、卫生科、防疫站五个 单位合并成淮阳县人民卫生防治院;直到1970年,各机构分开各归 原属。

七八十年代的淮阳县人民医院,在豫东地区颇有名气,书写着 外科手术史上光辉一页。彼时,医院凭借强大的专区人才资源优势,  能进行胸外、脑外、心脏、食管癌等高难度手术,医疗技术实力雄厚,具有传承至今的精医传统。周口地区划归初期,由于医院分配 到较多的专家与人才,因此,中心医院成立之前,许多周口民众慕名前来淮阳县人民医院就诊。


1990年-2003年  形势骤变 步入瓶颈

淮阳县从创立至今,由专区变成县城,淮阳县人民医院的大环 境骤变。随着形势的变化,许多专家都纷纷调任至周口、郑州,甚 至江浙沪等地。周口市中心医院流入大量人才,也因政策扶持优势 渐渐显现,而淮阳县人民医院则逐步褪去光环,开始步入衰落。

从1989到1994年,医院走下坡路的足迹日趋明显。因为人才的流失,加上相关医疗政策尚未试点成熟,新农合政策刚刚起步,  广大民众仍普遍欠缺经济能力就医,医院处于非常艰难的困境。

期间,除了人才缺失,历经“非典”、医疗设备落后、财政拨 款问题同样存在,让医院一度进入瓶颈期。“非典”时,整个医院 就如同战场一般激烈而紧张,但当时的淮医人在较为简陋的医疗环 境下义无反顾的奋勇向前,共抗疫情,极具吃苦耐劳精神。不仅如 此,那时大型医疗设备也较为落后,设备的缺失将直接影响病情诊 断效果,而资金的缺乏是设备落后的直接原因,那时财政拨款不到 位,也较难贷到款,全需医院自筹资金,自力更生,最终还是在困 境中坚持了下来。


2004年-2008年 探索突破 拥抱契机

90年代中后期到新世纪初期,医院的领导班子危机意识渐涨,  逐步注重医疗质量、人才管理,开始探索破冰,试图走出瓶颈。

医院真正走出囹圄,进入快速发展时期,是从新农合广泛实 行开始。新政策契机,加上医院对医疗技术越发注重,以及人员配 备的逐步完善等,医院逐渐起色。

新世纪初期,医院全年收入最低时仅300多万。新农合和医保较广泛的实行以后,广大民众有条件到县医院看病。依托大量病 源支撑,医院实现飞跃式发展。医院不仅在收入上有了量的积累,  更加强了对医院管理、人才配备、医疗技术等方面的探索,为医院 新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。2008年医院从老院区搬迁至新院区 后,扩大规模的同时,医疗条件和整体环境也得到了全面改善。

期间,医院在淮阳县领头羊的地位已然确立。当时存在技术 管理缺陷的县中医院,规模、技术均较为落后的乡镇卫生院纷纷不 能与之形成有力的竞争。


2009年-2019年 与时俱进 全新发展

2010年,刘金树院长上任后带领医院领导班子,紧随时政步伐,逐渐实现人才培养、科室发展、财政创收等新发展、新高度。

这期间,国家推行的分级诊疗主张让百分之九十的病人留在县级医院,这无疑给县级公立医院带来了新的希望,也对医院的医疗规模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大的挑战。

对此,医院逐渐细化科室设置,并鼓励各科室积极拓展新业务。 同时新设备的采购也提高了医院的医疗诊断水平。此外,医院领导 班子首次对全院中层领导进行了拓展培训,对医院管理能力的整体提 升具有重大意义。

医院从施行“5+3”、“3+2”以来,医院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人才培养规划,效果渐显,并获得了河南省卫生厅嘉奖。

近年来,淮阳县人民医院不断与时俱进、求索发展,连连打破 创收纪录的同时,也承担起了更严峻的医疗卫生保健使命。面对未 来,医院将持续在提升各版块建设层次与水平的基础上,争创二甲,  争申三级,以实现医院新时期全方位跨越式发展!




copyright © 2025 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 豫ICP备20020650号 XML地图
网站首页 电话咨询 返回顶部